X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晋安区
马尾区
长乐区
福清市
闽侯县
连江县
永泰县
闽清县
罗源县
思明区
湖里区
集美区
海沧区
同安区
翔安区
芗城区
龙文区
龙海区
漳浦县
云霄县
诏安县
东山县
平和县
南靖县
长泰区
华安县
鲤城区
丰泽区
洛江区
泉港区
石狮市
晋江市
南安市
惠安县
安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
金门县
三元区
永安市
明溪县
清流县
宁化县
建宁县
泰宁县
将乐县
沙县区
尤溪县
大田县
仙游县
荔城区
城厢区
涵江区
秀屿区
延平区
建阳区
邵武市
武夷山市
建瓯市
顺昌县
浦城县
光泽县
松溪县
政和县
新罗区
永定区
上杭县
武平县
长汀县
连城县
漳平市
蕉城区
福安市
福鼎市
霞浦县
寿宁县
周宁县
柘荣县
古田县
屏南县
相关链接
复盘“成绩表” 绘制“施工图” _ 发展报告 _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
复盘“成绩表” 绘制“施工图”
——2024年计划执行情况及2025年计划草案报告解读
来源:福建日报 时间:2025-01-14 08:19 浏览量:7233

  13日开幕的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印发了《关于福建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代表们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这份干货满满的报告,全面复盘过去一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锚定新一年重点工作任务。

2024年,十大成效见证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取得新进展

  2024年,全省各级各部门有力有效应对复杂严峻形势、积极克服困难问题,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取得新进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可实现全年预期目标;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0.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6%。

  成效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大会。海洋领域创新实验室和宁德时代创新实验室绿色超算中心批准建设。全省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

  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推动出台全国首个促进首台(套)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全球最大单套年产100万吨丙烷脱氢项目正式投产,我省迄今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项目——总投资711亿元的古雷炼化一体化工程二期项目开工建设。

  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出台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若干政策措施。福州、厦门入选国家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泉州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入选国家年度建设名单。

  成效二:积极扩大有效需求,消费投资良性循环加速形成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1593个省重点项目预计完成投资超720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07%左右。建立全省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

  “两重”建设、“两新”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两重”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组织开展“全闽乐购·焕新生活”系列活动,带动销售额近390亿元。

  消费复苏态势不断巩固。实施消费促进年十大行动。出台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等政策举措。成功举办第二届全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

  成效三:全力壮大民营经济,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

  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深入推进。出台服务保障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实施若干举措。创新推出首期80亿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贷款”。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动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性促进公平竞争条例。完成国家两批21件和我省4件特色“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集成化改革任务。实施全省政务服务“数据最多采一次”改革。

  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落实落细15个方面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厦门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形成60项全国首创改革成果。

  成效四: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新路,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

  “融”的主体不断壮大。新发布两批30条促进闽台融合政策举措,率先实施“取消台胞暂住登记”措施。在大陆率先批量接收台湾地区法科学生实习实训。

  “融”的平台持续提升。厦门市出台大陆首部鼓励台青就业创业地方性法规。平潭综合实验区率先实现台资企业注册登记“全程网办”。新增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8个。

  “融”的基础持续夯实。出台大陆首部文化领域涉台专项地方性法规《福建省闽台关系档案保护条例》。上线台胞台企数字“第一家园”服务平台。“黄岐—马祖”对台小额贸易航线正式复航。

  成效五:深入推进新时代山海协作,区域一体化建设进程提速

  区域发展布局不断优化。实施103个山海协作重点项目,建设首批“产业飞地”“科创飞地”各3个。援藏援疆工作保持全国前列。闽宁全方位多层次协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考核连续6年为“好”。

  城乡融合新格局加快构建。实施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印发实施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以县域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

  成效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

  粮食安全根基不断夯实。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266.6万亩、超计划任务13.6万亩,全年粮食产量514.4万吨。4个省级粮库提前建成投用。与11个产粮省建立产销协作关系,先后从协作省调入粮食超1亿吨。

  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建1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育成4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农作物新品种。

  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支持40个乡镇、500个村开展示范创建。完成全省14424个村庄分类工作。

  成效七:加强开放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开放强省加快建设。出台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预计增长9.7%,预计实际使用外资220亿元左右。

  “海丝”核心区建设走深走实。“丝路海运”联盟成员达343家、命名航线达132条、集装箱吞吐量超2000万标箱,闽赣海铁联运天天班累计开行超1500列,“丝路飞翔”开行国际(地区)航线增至60条,“海丝三号02星”成功发射。国内首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金砖国家服务专区上线运行。

  成效八: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底色更加深厚

  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持续深化。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三明成功举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开展集体林权制度“三多”改革试点。推动出台《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

  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突出。出台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的实施方案。推动出台闽江、九龙江流域保护管理条例。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连续5年获评优秀。

  生态系统治理和保护不断加强。九龙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基本完工。全省森林覆盖率连续46年居全国首位。生态质量指数持续为优、居全国前列。

  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正式下线,全国首个批量化应用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项目并网发电。

  成效九: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

  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出台“就在八闽”拓岗稳工促发展6条措施。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完成年度目标。

  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63所。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学位11.4万个。增加普通高中学位4.2万个。22个学科列入一流学科培优计划。

  健康福建建设加快推进。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全国前列。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连续9年居全国前列。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上,我省体育健儿分别获得2金2银1铜、2金1银。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率先印发实施文物普查工作方案。“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9部作品入选“五个一工程”奖。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省定标准从每人每月150元提高到170元。新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52个。

  成效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社会大局安定稳定

  经济金融等领域风险防控不断加强。连续5年被评为无高风险金融机构的省份。出台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消费若干措施。

  能源安全保障有力。全省电力装机预计达8958万千瓦,增长10%,全年发电量增长9.5%。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全国首创安全风险指数模型。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4.5%、14%,未发生重大以上事故。刑事案件立案数下降29.45%。

2025年,组织实施好十个方面工作

  2025年,如何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增进人民福祉,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计划报告提出重点做好十方面工作:

  千方百计促消费扩投资,全方位扩大内需——

  大力提振消费。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培育壮大国货国潮消费。积极培育即时零售、直播电商、智慧商店等消费新业态。

  提高投资效益。加快推动“两重”建设,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强化重大项目支撑,抓早抓实1550个左右省重点项目实施。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不断提升创新竞争力——

  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职普融通,统筹资源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科技重大攻关行动,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开展省级高层次人才“免申即认”“同行专家评价”工作。完善青年科技人才梯次培育体系。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推进“电动福建”建设。围绕光电信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优势领域积极培育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数字赋能千行百业。深入实施“数据要素×”行动,推动多跨场景下的数据融合应用场景创新。

  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落实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政策举措。加快推进福州、厦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

  着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激发内生动力活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优化国资布局结构,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出台《福建省民营经济促进条例》。健全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数据赋能民营企业融资。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力争全省“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累计上线超过40件。

  深化具有福建特色的改革。巩固提升“三明医改”经验。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三多”改革试点。深化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

  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深化“海丝”核心区建设。构建立体互联互通重要枢纽。深入实施“丝路伙伴”计划。积极推进菌草等“小而美”项目。

  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探索制定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数据出境管理清单(负面清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着力稳外贸稳外资。深化“福品销全球”系列活动。开展引侨资聚侨力专项行动,争取引进一批重大外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

  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加强重大经济金融风险防控。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盘活存量、做优增量。

  保障能源资源安全。争取更多优质优价煤源气源,保障一次能源供应。加快核电、风电、抽蓄、集中式光伏及电网建设。

  强化公共安全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008人以内。

  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发展协调性平衡性——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粮食产量稳定在511万吨以上。推进农村建设品质提升五大工程。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区)开展共同富裕综合试点。

  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推进山海教育均衡发展、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持续深化三明与上海、龙岩与广州对口合作。

  加快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化闽台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两岸社会融合样板。健全台胞社会参与体系,支持台胞参与福建各项事业发展。落实台胞在闽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加快建设两岸经济融合样板。落实闽台融合发展重点项目“一清单三优先”管理机制。支持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和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台资板”创新升级。

  加快建设两岸情感融合样板。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探索闽台青少年交流交往新模式,开展棒垒球等青少年特色体育项目合作。

  进一步促进全域融合发展。打造厦金、福马“同城生活圈”。探索建设两岸共同市场先行区域。

  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高标准建设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气候投融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等改革试点。

  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抓好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园区等美丽福建基础单元建设。

  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分领域分行业推进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加快建设一批零碳园区。鼓励通过购买绿电绿证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

  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强化数字赋能就业工作,加力推进“网约式”零工平台建设。

  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合理调整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推动青年发展型省份建设。

  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推进国家级、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及县级医院能力提升项目建设。打造纵向成集、横向成群的中医优势专科集群。

  优化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供给。推动朱子文化、海洋文化、闽南文化、侯官文化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赛事活动体系。(记者 张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