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晋安区
马尾区
长乐区
福清市
闽侯县
连江县
永泰县
闽清县
罗源县
思明区
湖里区
集美区
海沧区
同安区
翔安区
芗城区
龙文区
龙海区
漳浦县
云霄县
诏安县
东山县
平和县
南靖县
长泰区
华安县
鲤城区
丰泽区
洛江区
泉港区
石狮市
晋江市
南安市
惠安县
安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
金门县
三元区
永安市
明溪县
清流县
宁化县
建宁县
泰宁县
将乐县
沙县区
尤溪县
大田县
仙游县
荔城区
城厢区
涵江区
秀屿区
延平区
建阳区
邵武市
武夷山市
建瓯市
顺昌县
浦城县
光泽县
松溪县
政和县
新罗区
永定区
上杭县
武平县
长汀县
连城县
漳平市
蕉城区
福安市
福鼎市
霞浦县
寿宁县
周宁县
柘荣县
古田县
屏南县
相关链接
加力提效 聚力保障福建发展 _ 发展报告 _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
加力提效 聚力保障福建发展
——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4年预算草案报告解读
来源:福建日报 时间:2024-01-24 10:01 浏览量:5976

  昨日开幕的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印发了《关于福建省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代表们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23年,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据快报统计,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907.88亿元,增长9.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91.87亿元,增长7.6%。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68.43亿元,增长3.1%。

  我省坚持强化预算收支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严防财政运行风险,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精准发力,大力支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持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中小微市场主体,持续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出台对经营困难的纳税人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退役士兵和重点群体创业就业顶格给予税费减免等地方性举措。预计全省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约580亿元。

  有效发挥财政稳投资作用。在全国率先完成全年新增政府债券发行任务。建立新增专项债券分配“两上两下”工作机制和项目成熟度评审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163.78亿元,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预算内投资165.64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下达省级以上财政资金60.44亿元,推进水利项目建设。

  加强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推出3期共300亿元规模的提质增产争效专项资金贷款,省级财政按贷款金额1%给予贴息,重点支持制造业、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累计签约重点技改项目贷款469项,已投放274.27亿元,可撬动社会资本投资1842亿元。

  助力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下达14.93亿元支持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出台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十条措施,支持重点商圈街区大数据平台建设和步行街提升改造,支持发展“直播引流+实体消费”新模式,提振网络消费。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下达6.49亿元支持7家省创新实验室高标准建设和有序运转。下达3.7亿元支持1387家科技型企业迸发新动能,支持46个高技术、高成长、强引领的产业领军团队开展技术攻关;下达5亿元支持选认2217名省级科技特派员、822个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超越协同创新工程等;下达6.3亿元强化“从0到1”基础研究保障力度。

  做大做强“四大经济”。统筹15.5亿元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下达47.1亿元推进海洋渔业产业发展。下达4.64亿元支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下达2.6亿元支持林下经济、竹业、花卉等产业发展,下达4.74亿元支持实施文旅品牌县正向激励等。

  全面强化生态省建设。下达12.77亿元巩固闽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下达10.76亿元推动实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下达11.72亿元,推进国土绿化、提升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下达4.85亿元支持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

  有力支持城乡区域发展。下达21.01亿元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19.13亿元支持建设总仓容65万吨的省级储备粮库。下达12.72亿元落实种粮农民补贴政策。下达17.38亿元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力度。下达26.29亿元支持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下达19.7亿元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转移支付等财力补助力度。下达11.81亿元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县、海岛及沿海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下达14.13亿元增强吸纳农业人口较多地区财政保障能力。下达30.58亿元提升城乡建设品质。下达1.9亿元支持沪明、广龙对口合作。

  ——坚持人民立场,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

  有效保障民生支出。全省民生支出4527.15亿元,增长3.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7.1%,持续保持七成以上。其中:教育支出1259.01亿元,增长3.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70.79亿元,增长7.5%;卫生健康支出617.66亿元,增长1.9%;城乡社区支出443.69亿元,增长2.9%;农林水支出412.40亿元,增长0.5%;住房保障支出149.38亿元,增长17.1%;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89.75亿元,增长41.3%;粮油物资储备支出27.03亿元,增长4.6%。29项省委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省级累计下达相关资金128.14亿元,完成年初计划总额的116.5%。

  有力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下达13.13亿元顶格实施各类就业创业政策。下达1.04亿元用于各地低收入人口跨省务工奖励。失业保险基金实行省级统收统支。实施降低工伤保险费率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

  稳步提升教育实力。下达59.9亿元支持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95所,增补城区义务教育学位10.73万个。下达26.6亿元推进职业教育“双高计划”和产教融合。下达69.8亿元重点推动国家和省级“双一流”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下达17.9亿元强化学生资助经费保障,安排10.5亿元支持实施人才政策。

  持续推进卫生健康发展。下达109.14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基本医保待遇、巩固大病保险保障水平。下达22.72亿元统筹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下达1.34亿元支持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人才建设和传承创新等。下达16.17亿元支持做好疫情防控新阶段财政保障。

  不断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下达69.51亿元对居民缴费和基础养老金给予补助。下达33.26亿元统筹用于城乡低保等支出。下达29.8亿元,保障优抚对象、军休干部等群体的生活和医疗待遇。

  ——坚持优化管理,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财政法治建设持续加强。预算管理改革持续深化。财政信息化水平切实提高。率先在全国实现国库统发工资系统与人事管理平台联网。启动智慧财审系统。设立政府采购远程异地评审模式并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跨市应用新突破。

  ——坚持防范风险,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全省到期政府债券本息全部按期偿还。下达省对市县转移支付1838.43亿元,增长11.2%。实现全省县(市、区)“三保”预算审核全覆盖。

2024年,聚力保障八方面工作

  2024年,省级四本预算安排支出3389.88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90.08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53.64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69.29亿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076.87亿元。重点做好8个方面的支出保障:

  ——支持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完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体系,引导各县域发展重点产业链,推动新一轮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支持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工程;支持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加大力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优扶强龙头企业。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海上粮仓”建设;助力新能源汽车、电池租赁、新型储能等产业发展,促进电动船舶全产业链发展;支持平潭国际旅游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业。支持开展种业振兴行动和农业科技研发应用;支持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

  ——支持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促进企业研发投入与科技资源配置紧密挂钩,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人员激励力度,支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搭桥”行动。加强基础研究支持力度,支持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加大“科技贷”投放力度。支持福厦泉科学城、省创新研究院、省创新实验室建设,加快省级科技创新平台重组提升,支持产业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托举”计划,实施“技能福建”行动,开展引进首席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团队科研经费稳定支持机制试点。

  ——支持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健全台胞社会参与体系,建设台胞求学研习集聚地,鼓励两岸产学研企开展标准共通试点。支持促进闽台经贸合作,推进闽台石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融合;建设对台跨境电商集散枢纽、能源资源中转平台,支持提档升级台湾农民创业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加大科研支持等力度,推进两岸文化研究和交流。支持闽台全域融合发展,拓展其他地区对台融合实践。

  ——支持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支持我省主导产业做强做专,支持深入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支持开放平台提档升级,持续推进“两国双园”、“丝路海运”、“海丝中央法务区”、金砖创新基地等建设;支持对外贸易保稳促优,支持利用外资提质增效,支持深入实施引侨资汇侨智聚侨力引进工程。加大对民营企业创新支持力度,推进民营企业产业升级,支持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将财政执法事项纳入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建立数字赋能机关效能建设平台,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网好办”。

  ——支持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开展城市片区综合开发、县城更新、完整社区项目,加大力度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高质量建设福州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推进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支持开展“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持打造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试点县;支持提升科技特派员等服务水平。加快建设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支持努力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水平。支持城区义务教育学位增补,支持发展技工教育,支持高等教育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提升,支持发展终身教育。支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健全职业年金绩效评价体系,实施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加大社会优抚力度。着力打造文化强省,支持三坊七巷、万里茶道、船政文化申遗;加快建设体育强省,支持培育和引进国内国际品牌赛事。

  ——支持奋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省。持续支持抓好大气污染防治重大工程,继续实施重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实施重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开展涉重金属矿区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整治,支持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支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予以奖励。

  ——支持全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继续实施“五个一百”公共安全保障提升工程,打造海陆空协同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大支撑性电源和输电通道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支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支持做好人民信访工作。支持深化全民国防教育。(记者 储白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