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建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8年1月26日在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br>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来源:福建日报 时间:2018-02-06 07:30

各位代表

  受福建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福建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7年,面对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认真执行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省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32298.28亿元,增长8.1%。

  一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持续向好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442.44亿元、15770.32亿元和14085.52亿元,增长3.6%、6.9%和10.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有效落实。去产能稳步推进,依法取缔“地条钢”产能535万吨,完成煤炭去产能244万吨。房地产库存持续减少,商品房库存比上年初减少819万平方米,去化周期13个月,比上年初减少2个月。企业杠杆率有所降低,54家次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再融资626.3亿元,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0.2个百分点。降成本成效显著,全省共降低企业成本687亿元,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9.8%。补短板有序推动,瞄准重点短板领域特别是省委十届三次全会聚焦的民生社会事业,实施年度29个补短板投资工程包,全年完成投资1460亿元、占年计划的150.2%;卫生、教育、水利等短板领域投资分别增长17.5%、12.6%、16%。

  农业生产保持增长。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加快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02.44亿元,增长3.7%;粮食总产量665.4万吨,绿色优质蔬菜、水果、茶叶、肉蛋奶比重提高,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2%、4.5%。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创建,农产品加工转换率提高到68%。

  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出台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等政策举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高于上年0.4个百分点。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8.5%。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石墨烯、不锈钢、稀土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5个百分点。古雷炼化一体化(一期)、中化乙烯和炼油改扩建、厦钨镍钴锰正极材料等项目开工建设,联芯12英寸集成电路、京东方8.5代面板、华佳彩高世代面板、天马TFT平板显示、云度纯电动乘用车等项目投产。

  服务业发展持续向好。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3.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物流、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物流业增加值增长9%,全年新增3A级物流企业40家,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1个。金融业规模持续扩大,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8.9%、10.9%。“清新福建”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率先实施“放心游福建”服务承诺,旅游总收入增长29.2%。分享经济、平台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新领域不断拓展,培育行业垂直自营电商平台118个。主辅分离和服务型制造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服务化趋势明显,涌现出三棵树、科华恒盛、龙净环保、九牧厨卫、雪人股份等一批典型企业。

  创新驱动引领新动能加速成长。出台建设国家创新型省份实施方案、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办法等政策措施,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省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超过2600个,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序推进,首批18项创新改革举措在全省复制推广,泉州“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持续推进。“数字福建”建设加快,电子证照共享工程列入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工程,一批物联网重点实验室、物联网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大数据研究院(所)加快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运行,“互联网+”行动深入推进,获批成为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数字经济规模、信息化综合指数居全国前列。第十五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对接合同项目6317项、总投资1691亿元。

  (二)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供需结构持续优化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26226.6亿元,增长13.5%。投资结构调整优化,工业投资增长12.6%,其中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4.9%,机械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7.2%。民间投资增长18.6%,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17.5%。

  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强化项目正向激励,截至12月底,全省入库“五个一批”项目24222个、总投资16.02万亿元,其中签约、开工、投产项目分别4458个、6844个、4106个;产业项目14106个、总投资7.65万亿元,基础设施项目6201个、总投资5.76万亿元,民生社会事业项目2126个、总投资8629亿元,“五个一批”项目对扩投资稳增长的作用日益显现。在建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745.9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西气东输三线闽粤支干线、闽江防洪工程福州段(四期)、连城县福地水库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福厦客专、兴泉铁路、中海油漳州LNG接收站等200个项目开工建设,厦沙高速公路、连江申远聚酰胺一体化、平潭社会福利中心等200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

  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成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64.8%、47.8%,比上年分别提高1.2个、2.3个百分点,居住证制度实现全覆盖。建立完善城镇化人地钱挂钩政策,国家级、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稳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宁德锂电新能源小镇、晋江“芯”小镇等27个特色小镇列入第二批省级创建名单。

  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出台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实施意见,新消费引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效应初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13亿元,增长11.5%。网络消费以及信息、体育、文化、养老等升级类消费高速增长,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56.5%,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38.7%。

  (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市场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出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实施方案和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实施意见,实施工商登记“多证合一”改革,开展“证照分离”试点并将试点范围扩大到自贸试验区及国家级开发区,实现全省企业设立登记全流程网上办理,建立全省统一的名称网上申报系统,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设,政务诚信、个人诚信、电子商务领域诚信等法规制度相继出台,省公共资源交易电子行政监督平台与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省信用信息平台以及部分省直监管系统、交易系统实现横向连接,建立了行政监督的联动机制。

  国企国资和重点行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省属企业集团层面和权属企业公司制改制全面完成,通过上市等多种形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省属企业并购重组后减少到17户。电力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出台售电侧改革十个配套文件,推进增量配电网试点,启动首批购售电业务改革试点园区工作。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全面推行“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办事清单,推进“三集中”改革,实施审批服务标准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减权放权,承接落实国务院取消调整事项,共取消59项行政审批事项、34项中介服务事项和18项证明材料。修订形成全省统一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修订后核准事项省级31项,设区市16项,市、县(区)5项。建成闽政通APP平台,接入省网上办事大厅和各设区市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超过11万项,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基本完成全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推进各级企事业单位公车改革。

  社会民生保障进一步健全。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构建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中小学布局,全省首次统一中考顺利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药价保”深度融合,建立了新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按病种收付费改革面进一步扩大,实行差别化的医保支付政策,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报销比例平均达95%。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实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全面推动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四)着力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开放型经济水平持续提升

  外经贸平稳发展。全省进出口总额11590.8亿元,增长12%;其中出口7114.1亿元,增长4.1%。出台落实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实施方案,促进利用外资转型提质,吸引外资项目和产业招商取得新进展,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041家,实际使用外资573.2亿元,增长8.2%,其中亿元以上大项目实际使用外资增长43.2%,第二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3.2%。国际产能合作有序推进,备案境外投资项目148个、投资额35.1亿美元,其中鼓励类境外投资项目占比超80%。

  海丝核心区建设稳步推进。持续拓展互联互通,加强港区、航线和联运通道建设,集装箱外贸航线达到138条,空中国际航线达到53条。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备案项目30个、22.9亿美元,39个项目纳入“一带一路”国家重大项目储备库,贸易额3098.5亿元,中国·福建周、“福建品牌海丝行”等平台作用有效发挥。成功举办“海丝”相关艺术节、电影节等大型活动,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在读学生超过2600人。

  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效应显现。总体方案181项重点试验任务已实施177项,实施率达97.8%。制度创新和复制推广工作扎实开展,挂牌以来累计推出实施创新举措285项,其中全国首创103项。福州、厦门、平潭片区重点业态、平台发展态势良好,跨境电商、物联网、整车进口、融资租赁等快速发展。

  平潭开放开发迈出新步伐。大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旅游产业项目正式列入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中国-小岛屿国家海洋部长圆桌会议成功举办,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加快培育优势产业,一批旅游文化康体、总部经济、航运物流、金融等产业项目落地建设。

  闽台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一批重大闽台合作项目加快推进。两岸“三创”基地共吸引台湾青年4000多人入驻。闽台双边贸易额774.6亿元,增长18.3%。实际使用台资(含第三地转投)126.6亿元。成功举办第九届海峡论坛。

  (五)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加

  脱贫攻坚深入推进。不断创新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科技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机制,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产业项目,实施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方案,全省脱贫20万人。大力推进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全年完成搬迁任务11.2万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加快发展,三明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屏南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长(汀)连(城)武(平)扶贫开发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

  2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食品放心工程、养老服务工程、助残工程加快推进。民生相关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74.3%。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0.4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33.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7%。居民收入保持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01元,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35元,增长8.9%。稳妥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8.6‰。

  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更加均衡。持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131所公办幼儿园开工建设,实施政府购买普惠性民办园教育服务。实施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首次启动遴选培育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学校,首次实施省一级达标高中分批复查、动态管理机制,“全面改薄”工程开工面积276.59万平方米。推进省级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得到增强。实施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加快提升健康扶贫、妇幼健康保障、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推动精神卫生防治体系促进工程建设,提高医疗机构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诊疗服务水平。3所中医医疗机构列入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储备库,3所省属医院列入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

  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实施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行动计划,推进实施社会服务兜底工程,新建养老服务机构(含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28个、完善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站307个、新建农村幸福院624个。

  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7.7万套、开工率111.8%,基本建成10.8万套,超额完成任务。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受益人口33万人。持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2%,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

  文化旅游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实施文化旅游提升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实施公共体育普及工程,足球场地设施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项目加快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持续优良

  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推进。完成植树造林133.9万亩,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市县污水处理率达9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5%。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持续深化,全省所有的河流都有了河长,12条主要河流优良水质比例为95.8%,九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6.2%,福州、厦门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分别列第5位、第4位。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扎实推进年度17项重点改革任务,培育发展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市场主体方案、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方案、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方案、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等一批改革方案在全国率先出台、先行探索实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等改革举措在全省复制推广。

  节能减排降碳和资源节约工作取得成效。建立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预计可完成节能减排降碳年度目标任务。继续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和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政策,抓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等重点领域节能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稳定运行,用能权交易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出台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管理方案。

  总的看,全省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态势。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错综复杂,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正处于攻关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口总额仅在年度预期目标左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实体经济发展仍较困难。受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银行贷款趋于谨慎,民营、中小企业资金投放相对较少,部分企业资金趋紧,12月末工业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8%;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用地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企业成本存在上升压力,1-11月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86.58元,同比增加0.15元。二是新动能培育有待加强。新兴产业体量仍然较小,创新能力不够强,近几年来我省新产业、新业态保持较高增速,但许多新兴产业尚处于“施肥灌溉”、培育发展阶段,规模总体偏小,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2%,占比仍然偏低。高端产业发展不够快,高技术产业和代表先进制造业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出口增长压力依旧较大。出口增长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弱化,受成本上升、关税等因素影响,我省部分传统产业和中低端订单向东南亚、中西部等地转移,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仅微增0.7%。四是补齐教育、医疗、养老、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任务仍然较重,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难度加大,脱贫攻坚还有很多任务。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着力加以解决。

  二、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包括:

  一是经济保持稳定增长。预期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出口增长3%。主要考虑:我省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型升级和新动能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发展基础总体比较牢固;中央高度重视福建发展,出台系列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有力举措,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与“十三五”年均增长8.5%目标相衔接,以及进一步加快福建发展战略需要。

  二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城乡区域协调性增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三是民生福祉继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预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预期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左右;生态文明进一步提升,完成节能减排降碳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高质量发展与实现赶超有机统一起来,着力强产业提后劲,着力增创新优供给,着力促改革添动力,着力补短板惠民生,着力美生态固优势,着力防风险守底线,进一步强化压实责任,强化正向激励,强化工作抓手,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决打好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迈出新步伐。要重点组织实施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重点产业。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继续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专项行动,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技改项目。推动智能制造加快发展,落实国家新一轮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创建一批省级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推动融合产业集聚、区域示范。加大力度支持现有企业健康发展,推动产业龙头培育壮大,制定新一轮龙头企业发展促进计划,重点培育壮大百家以上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业龙头,在细分领域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单项冠军企业或科技“小巨人”企业。集成电路产业要培育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产业,完善产业链条,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福建(泉州)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国家自主可控的国产化存储器芯片生产基地,推动成为东南沿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新高地。精细化工业力争在高档功能涂料、含氟聚合物、氟硅精深加工产品、环保型水处理剂、环保型塑料添加剂、高性能电子化学品等领域有所突破。新能源汽车要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壮大电控及核心材料产业,发挥各方力量,加快充电桩(站)建设。纺织服装业要发挥化纤、棉纺、服装、纺机产业链优势,着力发展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高档面料、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加快打造一批旗舰企业和国际国内品牌。

  深入推进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集中资源支持重点项目、龙头企业和示范工程,继续组织实施一批产业化专项,加快培育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智能化专用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我省具有较好发展基础的重大技术装备,培育发展先进轨道交通、通用航空、工业机器人及维护、增材制造等高端新兴装备。石墨烯产业要用好现有规划和政策扶持作用,发挥好石墨烯技术创新联盟和石墨烯产业基金作用,支持厦门、晋江、永安等石墨烯产业园引进高端项目,围绕石墨烯“料、材、器、用”四个环节,加快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共性关键技术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突破。新能源产业重点推动大功率、高能量动力锂电池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强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电芯等电池核心件配套生产,打造国内新型环保型动力电池制造和研发中心。海洋新兴产业要推进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等海洋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海洋特色产业园区。支持“智慧海洋”重大示范工程项目加快建设,争取列入国家“智慧海洋”工程区域试点。

  加快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强服务创新,提升服务品质,更好满足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积极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加快完善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推动物流、制造、商贸等联动发展;全面铺开15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9个省级全域生态旅游试点县建设;发展以老年人康复服务和护理服务为主的专业组织,引导养老与医疗、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抓好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培育,积极推动主辅分离,支持省内大中型制造业企业整合资源、组建工业设计中心,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推动一批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下大力气振兴实体经济。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快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政策融资担保机构体系,推动金融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加快发展各类投资基金,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降低企业杠杆率。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和省里已出台各项减税降费措施,全面落实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全面清理违规中介服务收费。加强产权保护,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二)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稳增长

  以“五个一批”项目为抓手,发挥产业项目的直接支撑作用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的基础支撑作用,大、中、小项目配套,政、民、外项目齐抓,壮大总量优化结构,夯实重点领域有效投资。促进产业投资比重提高,把扩大有效投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扩大工业投资、现代服务业投资和农业领域投资,大力推进产业链缺失项目、延伸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集群。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管理科学、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加大交通、能源、市政、水利、环保、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拓展社会事业补短板投资,在提升现有工程包的基础上,进一步谋划生成一批新的工程包,充分发挥工程包捆绑实施的规模效应和政策效应,通过创新完善“一包一策”“一地一策”,增强补短板的系统性、惠民生的针对性、扩投资的实效性。

  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工作推进机制,积极招商引资,加强与央企、民企、外企洽谈对接,促进项目落地。强化要素保障,加强协调服务,全面提高重大项目开工率、建成率。2018年在建省重点项目1150项,年度计划投资4308亿元,计划开工项目155项,建成或部分建成155项。突出产业项目带动,推进京东方柔性面板、莆田HDT高效太阳能电池、福州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厦钨永磁电机等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并尽快开工;促进晋华集成电路生产线、宁德时代新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厦门英蓝国际金融中心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争取永荣石化己内酰胺、华佳彩高世代面板、天马TFT平板显示二期、厦门三安LED等项目建成、投产或达产。夯实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力争新增铁路通车里程253公里、港口吞吐能力463万吨,建成高速公路225公里(含扩容工程)。其中,铁路重点抓好福厦客专、兴泉铁路、福平、衢宁、建宁至冠豸山铁路等工程续建,湄洲湾北岸支线主体工程建成、南三龙铁路通车;城市(际)轨道交通方面,福州重点推进地铁2号线、1号线二期、6号线工程续建,4、5号线一期全面开工。厦门继续抓好地铁2号、3号、4号线工程续建,开工建设地铁6号线及漳州角美延伸段工程。加快推进厦门新机场、福州机场二期、龙岩至龙川铁路、沈海高速福厦扩容二期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建设社会事业重大项目,推进省疾控中心迁建、省老年医院、省儿童医院、省妇产医院、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厦大翔安校区、厦门体育中心、泉州大剧院、福建海峡健康养老中心等项目建设,增强人民获得感。

  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落实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好民营企业不能投、不愿投、不敢投的问题。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适时调整发布省级PPP项目库清单,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领域PPP政策措施,加大项目推介和对接力度。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实施“促升级扩消费十大行动”,拓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信息、汽车等消费热点。开展加快内贸流通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消费专项行动,引导扩大传统产业的绿色制造、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推进全域生态旅游,打响“清新福建”品牌。推动实体零售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完善快递配送和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网点建设。

  促进出口稳定增长。争取列入国家“市场采购”试点,努力引进和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积极促成重点企业在我省建设跨境电商运营中心,推动泉州(晋江)国际邮政交换局尽早运作,扩大跨境电商出口规模。启动外贸企业主体培育和助力万企成长方案,对品牌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实施分类辅导,推动有潜力的企业扩大出口。

  (三)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主动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实验室建设,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攻关。推动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国家专利审查福州分中心等“国字号”科研机构加快建设。支持福厦泉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光电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打造具有较强创新实力的产业基地。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再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着力构建国家级、国地共建、省级合理分布的创新平台体系。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建立覆盖全省、服务企业的技术转移网络和技术市场体系,促进技术转移转化。

  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健全知识产权运用机制。完善高层次和紧缺人才来闽工作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扩大投贷联动试点范围,支持福州新区、泉州丰泽区和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依托互联网建设全省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构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服务新机制。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福建)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国家数字经济(福建)示范区建设,实施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试点,推进福州和厦门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建设,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实施产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深化“互联网+”区域化链条化试点,扶持一批行业应用互联网平台,加快培育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壮大数字经济规模。人工智能要加快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技术供给和市场需求互动演进,以应用示范推动技术和系统优化。围绕行政管理、司法管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物联网要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核心产品研发,完善物联网公共支撑平台和技术研发平台。实施“物联网+”应用计划,在车联网、船联网、智能家居、人体感知、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规模化集成应用。大数据要研发分布式文件系统、海量存储数据库、大数据搜索引擎、大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可视化等软件产品,开发海量数据存储设备、大数据一体机等硬件产品。加快打造重要民生服务领域的大数据行业应用平台。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山垄田复垦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加快划建水稻生产功能区,努力实现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0万吨以上。

  加快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促进农业发展从增产到提质,继续实施农业“五新”工程,支持七大优势特色产业优先发展,建设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等农业发展平台。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推进国家级、省级农林水产原良种场建设,加强适合我省种养的品种选育、引进、研发、繁殖与示范推广。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开展畜禽养殖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全面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年底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现代化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增强城市发展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试点示范工作,做好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市、区)、乡镇典型经验推广,开展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工作。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支持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展增收渠道。

  深化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我省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有效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权放权,完善清单管理制度,规范权力运作。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信息平台,推进信用示范城市建设,加强信用服务市场培育。全面推动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纵深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落实“多证合一”、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企业名称登记便利化、先照后证、证照分离、简易注销等改革举措,加快电子营业执照核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新模式,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打造包容创新的监管环境、公平普惠的政策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贯彻落实我省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畅通投资项目融资渠道,支持有真实经济活动支撑的项目资产证券化,引导设立各类专业基金。落实精简企业投资前置条件的实施方案,加大前置审批事项精简力度。加快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进审批各环节信息全流程联网共享。

  深化国企国资和重点行业改革。推进国企国资产权制度改革,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双向投资。开展员工持股、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等试点。深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进国企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董事会规范建设,开展所出资企业外部董事试点和出资人委派总会计师试点。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实现试点项目设区市级全覆盖。推动中小用户通过售电公司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推动财税价格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全口径预算编制,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科学调整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完善专项资金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动态评估清理机制。加快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加大省对市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深化价格改革,推进水电天然气等要素价格改革。

  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调整优化全省主体功能区格局,健全各类主体功能区空间发展长效机制,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统筹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协调机制,推进全省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建设。深化空间规划试点,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推进实施福建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

  (六)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促进开放型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利用金砖会晤效应和“多区叠加”政策优势,全面落实促进外资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对标先进地区,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推进投资便利化,创新招商方式,开展精准招商,完善总部经济服务机制,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加强与世界500强、全球行业性龙头企业对接,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引导我省有条件的企业依法依规参与国际产能合作,鼓励优势产能境外合理布局,支持高新技术领域海外并购,开拓优势装备高端市场。

  深入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以“五通”为抓手,持续拓展国际合作新伙伴、新项目、新平台。实施互联互通建设行动,持续加密海上、空中航线,提升台闽欧国际班列运营成效,加快打造联接“一带一路”的国际运输大通道。实施投资贸易促进行动,支持优势产业合理布局、拓展国际市场,推动能源资源开发和优势装备出口。实施海洋合作提升行动,加快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建设,完善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功能,支持企业建立远洋渔业基地,推动创建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实施人文交流深化行动,持续办好各类活动,讲好福建故事、“海丝”故事,有效促进民心相通。

  加快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加快落实深改方案,注重制度创新系统集成,持续推进复制推广工作。着力培育发展功能,扶持重大产业平台,积极吸引外资参与重点业态发展,推进福州、厦门、平潭片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平潭开放开发,用好用足所得税优惠等特殊政策,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

  加强闽台、闽港澳侨合作。推动闽台经济文化深度交流合作、融合发展,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加强祖地文化传承交流,吸引台湾青年就业创业。继续深化闽港澳金融、物流、旅游、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合作,拓展闽港、闽澳招商平台。加强与侨界更紧密合作,密切与侨团、商会交往,大力推进侨务引资引智工作,拓展与闽籍新华侨华人、海外留学人员和华裔新生代的联络,培养侨界新生力量。

  (七)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试验区38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部形成改革成果,并抓好实施落地和创新推广。稳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有序实施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探索推进环境治理监管职能整合,在全省范围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推进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化河长制,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管,持续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近岸海域防治、农村及小流域水环境整治。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持续实施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治理工业废气、治理城市扬尘污染、治理移动源污染等措施,开展臭氧污染防治。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对工矿企业、农业面源等重点污染源的监管,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危险废物处置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责任制,健全节能预警调控机制,持续推进用能权交易试点,加快重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和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工程。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积极对接全国碳市场。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进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八)进一步加强扶贫和民生社会事业建设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化因人因户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瞄准特殊贫困人口精准帮扶,实施“造血式减负式兜底式”扶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继续抓好各类专项扶贫工程,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落实对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支持政策,进一步支持苏区老区发展,强化挂钩帮扶、山海协作,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推进扶贫开发与低保兜底有效衔接,确保现行国定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以经济发展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居民增收。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士兵等就业渠道和方式,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提高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加强政府对基层就业服务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和信息化、现代化、规范化建设水平,进一步发挥基层就业服务设施效能。

  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为契机,不断优化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实现收入水平的共同提升。持续优化与岗位技能相匹配的收入水平,力争做到同工同酬。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完善城乡统筹、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各类困难群体获得相应救助。

  优先发展教育。扶持一批普惠性幼儿园,新建一批公办幼儿园。统筹实施城镇中小学扩容和义务教育学校提升工程,高质量完成“全面改薄”收官年工程,改造提升有办学基础的薄弱高中,全面加强基础教育内涵建设。深化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继续推进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组织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重点建设111个“高峰”“高原”学科。

  加快健康福建建设。推进健康扶贫建设工程、精神卫生防治体系促进工程、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公共卫生能力促进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行动计划和体育健身设施建设。

  加快补齐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进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建设,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完善普通国省道网建设布局,深入实施交通惠民工程,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百乡千村”公路提升计划。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持续推进城市内涝防治行动,大力推进福州、厦门等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推进城乡公厕改造建设。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各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整体水平。继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市县级档案馆、广播电视高山发射台和城乡电影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推进出版业转向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福建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振兴福建传统工艺,举办第七届福建艺术节。

  (九)严密防范重点领域风险隐患

  积极防范稳妥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风险排查和监测预警,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梳理排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点,及时制定有效防范措施。落实企业信贷风险防控责任,坚持“控新化旧”两手抓,做好重点风险企业资金链、担保链监测预警,“一企一策”“一链一策”,分级分类化解。依法合规开展市场化债转股等工作,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和非法集资犯罪行为,切实防范互联网金融领域风险。

  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牢牢把握住房的居住属性,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坚持调控手段不放松,严格防控投机炒房,确保热点区域房价总体可控;因城分类施策优化住房供给,建立健全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积极发展租赁市场,加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建设力度,增加住房市场有效供应,稳定市场预期;热点城市及库存少、去化周期短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要落实年度供地计划,加快土地出让节奏。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问题导向,盯紧重点行业领域和重要基础设施,加大安全生产排查整治力度,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全面完成安全生产责任目标。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基层监督力量。妥善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高度重视社会风险的评估和化解,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范经济问题引发社会稳定风险。

  各位代表!做好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决议,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努力完成本次会议通过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